□ 本報記者 陳東升 王春
近日,浙江省溫州市訴源治理暨“共享法庭”建設推進會召開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共享法庭4007個,基本實現各鄉鎮街道村社全覆蓋,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,助推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,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。2020年,溫州成功獲批“全國第一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”,認領了“發揮政治引領作用”等多個全國試點項目,獲評了“平安中國示范市”榮譽。
近年來,溫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深入踐行“浦江經驗”,持續完善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群團助推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的市域社會治理體制,讓小平安凝成大平安,從小細節寫出大文章,加快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,用城市治理新答卷繪就百姓幸福新底色。
政治引領夯實平安基石
創新“楓橋經驗”,堅持黨建引領是根本保證。
在溫州奮力書寫市域社會治理篇章時,一根紅線串起書脊——政治引領社會治理。
從黨委總攬全局、協調各方,打造市級智慧治理、縣域集成指揮、鎮街一體兩翼、村社多元共治的全域協同“四級善治指揮鏈條”,溫州創新發展“楓橋經驗”,將市域社會治理渲染成人人參與的“命運共同體”。
黨建引領,黨員帶頭,溫州廣泛凝聚力量,推動3.57萬個基層黨組織接受洗禮、50.3萬名黨員在政治生活“大熔爐”鍛煉,培育基層治理“領頭雁”。
不久前,溫州市鹿城區召開了一場事關816個住宅小區的大會——全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暨現代小區建設大會。近千名參會人員中,相當部分為業委會主任代表。
“像抓村委會建設一樣抓業委會建設、像抓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一樣抓業委會隊伍建設”。像這樣通過會議表彰十佳小區黨組織、業委會、小區業委會主任等,在全國范圍尚屬少見。
按照“先建黨組織、再選業委會”原則,溫州實現2274個小區黨組織全覆蓋,并由組織部牽頭發動街鎮、社區、網格等力量,真正把講政治、懂治理、有責任心的業主尤其黨員業主摸排出來,動員他們參選業委會。統計數據顯示,業委會與支部委員交叉任職5584人。
溫州率先制定小區在職黨員“雙重管理服務”辦法,號召18.7萬名在職黨員主動到小區報到,亮明身份、參與治理。
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,一名名黨員不僅活躍在城市社區,同樣活躍在鄉村海島,全面夯實市域治理的平安基石。
平陽縣南麂鎮以“海上楓橋”創建為載體,以黨建引領為核心,構建鎮委統領,聯村領導、駐村干部奔赴村社,骨干黨員下沉擔任網格員的基層治理微網格,由每名黨員聯系10到20戶人家,組織開展日防夜巡,配合宣傳防范、消防檢查、防溺水、防詐騙等,積極探索實踐新時代海島“楓橋經驗”。
法治護航優化營商環境
創新“楓橋經驗”,就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社會治理工作。
如何讓法治護航市域社會治理行穩致遠?溫州先行探索,改革創新,打造法治品牌,為市域社會治理堅固制度根基。
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。近年來,溫州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,特別是2018年成功獲批創建新時代“兩個健康”先行區以來,溫州樹起“民營經濟看溫州”標桿,持續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、數字化、法治化改革,全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。
溫州市委政法委牽頭市各政法單位圍繞中心大局,緊扣“創新深化、改革攻堅、開放提升”要求,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升級版。
“多虧了行政處罰信用修復服務,我們才有機會拿到大訂單?!睖刂菽臣揖吲浼髽I在信用修復后,于日前順利中標入圍拿到8000多萬元的訂單。
自構建企業信用修復機制以來,溫州對因新舊法律法規規章變更修訂、“涉企免罰清單”實施而產生的特殊不良信用記錄,組織開展專項清理銷號,幫助1565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,溫州也因此獲評浙江省有辨識度有影響力法治建設成果。
從推動市法院出臺“六大行動”,到市檢察院制定十條舉措,再到市公安局印發52項重點任務責任清單服務保障三個“一號工程”,以及市司法局印發法治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十四項改革工作舉措……溫州推出的多項優化涉企工作機制,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。
溫州在知識產權綜合司法保護方面也有創新之舉,如在市縣兩級法院推行知識產權侵權人“黑名單”制度,檢察機關積極開展涉搶注商標惡意訴訟問題專項檢察監督,公安機關依托“知識產權聯合執法中心”開展侵害知識產權專項打擊行動,累計為知名品牌挽回損失10億余元,打假成效連續8年全省第一……通過工作方法的優化完善,溫州涉企案件辦理質效不斷提升。
多元共治推動幸福共享
一起復雜糾紛,在甌海區社會治理中心調解團隊努力下,進展順利。由中心主任、法官、律師、調解員、心理咨詢師、屬地派出所、司法所負責人等組成的專班調解團隊,巧用“情、理、法”,將多個案由分開獨立處理,取得良好效果。
這是甌海區社會治理中心以融合思維,全力提升“一網統管”治理水平的現實寫照。甌海區社會治理中心物理整合人民調解、法律援助等23個工作窗口,18個管理中心、25個職能部門實行一地辦公,真正實現群眾訴求“一站式接收、一攬子調處、全鏈條解決”。
“智能+人工”,讓日常社會治理更智慧。中心通過數據抓取到多個12345投訴件,均指向一家收取預付款的健身房停業。中心人員隨即通過市監、人社、公安等多部門調取信息,形成健身房老板綜合“畫像”,研判其即將“跑路”,立刻將案件轉至公安機關處置,并對案件閉環考核,保障了消費者權益。
鄰里食堂、睦鄰客廳、銀齡沙龍、運動驛站、童趣樂吧……在鹿城區五馬街道廣信大廈出現的新面孔,把居民住戶通過微網格反映的呼聲變成掌聲。
廣信大廈是老城區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安置房小區。去年6月以來,五馬街道率先試點建設廣信大廈基層治理綜合體,打造“多元共治、靶向服務”的老舊小區基層治理新模式。
隨著試點建設推進,基層治理良性運行模式形成了,小區的幸福感指數大幅提升。
“楓橋經驗”的精髓在于依靠群眾、發動群眾,實現共治。
溫州以“共享社·幸福里”建設為主要載體,以更優路徑不斷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,激活市域社會治理“神經末梢”,推動建設市域社會治理新高地。
近3年來,溫州新建提升518處黨群陣地、839個共享空間,集中梳理辦結交通微循環、陣地微改造等“關鍵小事”4447件,家旁邊一個個兼具辦事服務、文體活動、兒童游樂等功能的“黨群服務圈”,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打卡點,讓人人共享社會治理幸福成果。
編輯:劉一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