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acronym id="oskcg"><center id="oskcg"></center></acronym>
<acronym id="oskcg"><center id="oskcg"></center></acronym>
<rt id="oskcg"></rt>
<rt id="oskcg"><small id="oskcg"></small></rt>
<rt id="oskcg"><small id="oskcg"></small></rt>

法治號 手機版| 站內搜索

網上有害信息舉報

研學游的“火”與“亂”

2023-07-20 16:52:13 來源:法治日報·法治周末
分享:
-標準+

研學旅行熱潮的背后,是近10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。在市場日漸火熱的同時,部分研學游存在的價格不透明、行程設計“缺學少研”、從業人員資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也屢屢被曝光。亂象背后的癥結在哪兒,研學游火爆的同時,又該如何保量又保質

《法治周末》記者 高原

此前被疫情困住的研學旅行,在今年這個暑假,得到了集中釋放。

去哪兒網大數據顯示,今年6月,研學游產品銷量環比增長4倍。截至6月23日,暑期室內博物館門票預訂量環比上漲324%,全國海洋館門票預訂量環比增長412%。

不過,在市場日漸火熱的同時,部分研學游存在的價格不透明、行程設計“缺學少研”、從業人員資質良莠不齊等問題也屢屢被曝光。

亂象背后的癥結在哪兒,研學旅行火爆的同時,又該如何保量又保質?

高校游變門口拍照

“打著名校研學的旗號宣傳,結果卻被臨時告知進不去?!边|寧的一位家長鄭璐在接受《法治周末》記者采訪時抱怨。

從5月份起,鄭璐就開始關注北京的研學團信息,除了故宮、頤和園等地,孩子一直想去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參觀,有北京的朋友告訴鄭璐當時只有校友才能預約進校,這讓鄭璐有些失望。

6月底,朋友給鄭璐發過來一張截圖,上面寫著:“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相繼發布關于恢復校園預約參觀通道的通知?!惫?,鄭璐再看研學團的廣告信息,幾乎都增加了“高校游”這一項,而同樣內容的團費也從之前的5980變成6980。

“為了讓孩子能進名校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,激勵他學習,多1000元也值了?!编嶈凑f。她介紹,當時機構的宣傳頁面顯示,高校游一項,學生將進入校園參觀,了解專業學科設置及校園生活,晚間還會有一場狀元見面會,學生將和北大校友見面,分享成長經歷,開展思想交流。

可等孩子到了北京,甚至已經到了北京大學的門口,卻被告知由于預約已滿不能進校,最后給孩子在學校門口拍了一張照片。

“多出的1000元就是為了在校門口打個卡?!编嶈丛较朐缴鷼?。

在社交媒體上,對研學團的吐槽更是比比皆是。

有人發文稱,有的項目將清華、北大的校門照片放置在宣傳首頁,仔細閱讀介紹才發現,所謂的清華研學實際上是帶領學生進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——這家博物館位于清華校園外,普通游客付20元購買門票便可預約參觀。

很多開設“清北研學夏令營”的研學機構提供的行程單顯示,這些“清北營”往往長達五六天,內含故宮、水立方等熱門景點游覽和大量學習分享活動,但與“清北”相關的游覽內容大多僅安排半天或幾個小時。

部分研學機構為打消家長的顧慮,在行程單上對清華大學、故宮、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熱門景點都標注了“保進”,有工作人員用“內部預約”“內部渠道”“保證進入”打著包票,還有機構表示正規渠道“難進”,但“有可靠的黃?!?。

據了解,由于高校預約入校有人員限制,從中還催生了倒賣“門票”的行為,而高校在恢復預約后也開始調整預約規定。

7月7日,北京大學保衛部發布了一則違規情況通報稱,7月5日,工作發現,一支名為“狼爸部落”的校外研學團隊,通過聯系校內人員、借用賬號在樹洞平臺發布預約求助信息等方式拆分預約,由多名校內師生預約入校。校方決定關閉或暫停該團隊校內人員的預約入校權限。

清華大學也發文規定,參觀人員須按照規定路線在規定區域內進行參觀,參觀人員所乘坐的各類車輛禁止入校,非開放區域和校內教學辦公樓宇不對參觀人員開放。
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《法治周末》記者:“現在許多研學項目的主體是旅行機構。旅行機構在教育方面無法實現專業性,很多只是帶著孩子實行‘打卡式研學’,很難真正發揮教育作用?!?/p>

政策紅利下的研學市場

事實上,研學旅行熱潮的背后,是近10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。

2013年2月,國務院辦公廳下發《國民旅游休閑綱要(2013-2020年)》,提出“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”。

2014年8月,下發《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首次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。

2016年,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《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》,自此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,政策紅利也開始持續釋放。

2019年,教育部組織研究確定的增補專業中出現了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。2022年,研學旅行指導師一職出現在了人社部公示的18個新職業之中。

此后,在義務教育“雙減”的背景下,研學旅行市場一路高漲。

依托政策指引,研學旅行行業大部分的新進企業主要集中出現在2019年。

《法治周末》記者在天眼查輸入“研學營”關鍵詞,顯示目前全國約有5590余家“研習營”“夏令營”相關企業,其中2019年新增注冊企業數量達1540余家,增速高達60.8%,為近5年最高。從成立時間來看,成立1年至5年之間的相關企業,占比高達62.76%。

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今年3月發布的《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統計:2019年研學旅行人數為480萬人次,2021年增長至494萬人次,在2022年更是突破了600萬人次,創歷史新高。

而隨著各省市地方政策的不斷細化,研學的內涵也在進一步延展。

2018年4月,安徽省提出,全省各部門要相互配合,形成“類型多樣、效果明顯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”;同年7月,浙江省在《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》中增加“家庭親子旅行”一項。

今年,研學相關政策頻頻出臺。比如,廣東省推出“十四五”旅游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,“支持博物館、美術館、非遺展示館等加大研學旅游產品開發,大力發展個性化、集聚性旅游消費”。

廈門市印發《關于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平穩向好若干措施》,提出“鼓勵大中專院校、社會組織、家庭開展研學旅行活動,支持旅行社開發研學旅行產品”,將研學旅行作為拉動內需、促活經濟的新業態。

這些變化只是行業的冰山一角。與此同時,研學旅行對象、出行時間、組織方都在發生變化。

其中,研學對象范圍由中小學生擴增到學齡前兒童;研學的組織方不僅僅是學校,還延展到家長、教培機構、旅行社、公益組織、博物館、景區……

部分研學旅行指導師專業性存疑

盡管市場火熱,研學班爆滿,但并不是每個研學團都有專業的指導師。

人社部的新職業定義指出,研學旅行指導師是策劃、制定、實施研學旅行方案,組織、指導開展研學體驗活動的人員。

2016年12月,國家旅游局發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提出,應至少為每個研學旅行團隊配置一名“研學旅行指導師”,負責制定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,并提供研學旅行教育服務。

不過,河北省一家研學機構的工作人員陳夢告訴《法治周末》記者,很多研學項目層層分包,代理機構尋找的老師也是臨時組隊,“這些機構的老師、領隊的資質無從審查,有些之前是做戶外的,有的是做教育咨詢的,甚至有些是沒有經驗的從業人員”。

“還有些(或者說很多)研學旅行指導師并不是相關專業畢業的?!标悏艚榻B。

而就是已經拿到研學旅行指導師資格證的從業人員,其含金量也存疑。

《法治周末》記者在百度上搜索“研學旅行指導師”,“研學旅行導師證書報名入口”的字樣就出現在了網頁上端,而很多機構會在首頁標注自己為“全國統一報名入口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培訓機構表示對研學旅行指導師證的報考者學歷沒有要求,考試時間根據報考人數而定,人數夠了就會組織一場考試。

陳夢表示,雖然2022年有了研學旅行指導師的新職業公示,但證書的含金量與真假很難辨別。因此,她們在面試時,還是會優先選擇有教師資格證的應聘者。

“缺少監管標準”

面對亂象,各方也積極出臺實施細則和監管規范,對研學市場予以規范。

7月11日,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開展暑期首都旅游市場秩序整治,其中專門就提到了加強對夏季“研學游”的監管力度。

上述《報告》也指出,由于“研學游”相關產業鏈正處于發育期,研學旅行企業短期內快速擴容,導致不少組織研學旅行的機構良莠不齊。

儲朝暉認為,這些問題的解決與整體市場的改善直接相關。

“當前研學項目涉及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體育、市場監管等多個相關政府部門,行業監管責任主體并不明確,缺少市場監管的標準。需加強跨部門的政策協調和監管協同,對相關監管政策加強引導,從而建立規范的市場?!眱Τ瘯煴硎?。

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、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發文稱:“幾乎所有行業都會經歷一個由亂到治的過程,特別是像研學項目這樣的新興業態更是如此。但是,政府部門的引導和規范可以盡可能縮短這一過程,減少該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成長的煩惱和企業轉型的陣痛,并實現企業良性健康發展、家長滿意和學生成長的多贏?!?/p>

(文中鄭璐、陳夢為化名)

編輯:冀春雨



全球华人黄色一级AV,免费国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,97人人超碰99,无码中文资源在线播放